打破社交媒体棱镜
关键词: 极化;归属感;寻求认可和地位
一 What (现象)
- 社交喷子
- 非有来有回
 - 非理性
 - 网暴
 - 网络平台不再友好
 
 - 网络群体极化
- 喷子比线下多
 - 回音室
 - 信息茧房
 - 算法的部落化
 
 
二 Why(原因)
- 社交棱镜
- 贝尔提出
 - 社会学政治公共政治专家
 - 研究美国网喷
 - 有理论,有实践
 - 用APP跟踪分析
 - 结论不是算法
 - 网络观点本身就造成极化
 
 - 打破回音室实验
- 回音室
- 1936-1960总选
 - 单一信息来源的人
 - 排除多元信息
 - 避开异议
 - 算法加持,成为信息茧房
 
 - 政治极化实验
- 网喷高发
 - 实验门槛低(有推就行)
 - 1200推特用户
 - 用户有明确支持政党
 - 付费给用户,假装成买粉
 - 避开“霍桑效应”
 - 知道被观察后
 - 假扮自己
 - 影响实验结果
 - eg灯泡对工人积极性
- 实际是研究带来的
 
 
 - 试验要求
- 要求用户关注转发机器人
 - 每周用三次
 - 用一个月
 
 
 - 回音室
 - 实验结果
- 机器人转发对立看法
 - 打破回音室
 - 内容不极端
 - 发送无害信息
 - 关键在于转发
 - 结果(一个月后)
 - 做同一套题
 - 立场更强化
 - 越关注越明确.
 - 暴露在反对意见,更反对了
 - 走出回音更回音了
 
 - 再次验证
- 两个阵营各重招40人
- 深度访谈
 - 社交习惯
 - 移民等政治立场
 - 对对立阵营人的看法
 - 询问他们线上如何影响线下
 
 - 实验结果
- 可以知道因为什么改变态度
 - 结果:与上次相同
 - 对对立的批评
 - 感觉是捍卫己方阵营
 - 只是为了获取认
 - 成了身份认同
 
 
 - 两个阵营各重招40人
 - 网络极化实因:自己
- 主观能动性强
 - 非受害者
 - 戈夫曼的“拟剧论”
- 前后台(扮演角色)
 - 前台角色后台自我
 - 对他人有期待
 - 通过反馈改变面具.
 - 社会前后台界限不明
 - 分不开了
 - 影响更明显了
 
 
 - 关键:我们为什么在网上发这个
- 用户会和地位高的对比
 - 社交媒体是镜子
 - 成瘾原因
- 更容易做符合人性的事
 - 通过不同面具切换
 - 达到自我认同
 - 找到归属感
 
 - 缺点:社交平台不是平镜
- 棱镜
 - 哈哈镜
 - 极大的干扰
 - eg:杯特的霍桑效应?
- 线下温和线上喷
 - 他认可线上自己
 - 不是扮演
 - 他清楚自己线上的不堪
 - 因为孤独现实没朋友
 - 需要回应
 - 释放自己
 - 找价值感的渠道
 
 
 
 - 为什么会喷(好处)
- 成小圈子人
 - 甚至在机器人评论区
 - 互相造假数据
 - 对关注敏感
 - 极端言论:为了捍卫和归属感
 
 - 温和派的困境
- 不屑不愿对抗喷
 - 想退网保平安
 - 网络太重要,退无可退
 
 
三 How(怎么做)
- 方法:三步走
- 认识棱镜
 - 认识棱镜中的自己
 - 打破棱镜
 
 - 认识棱镜
- 社交媒体高估了极化
- 喷子声音大
 - 不是铁板一块
 - 高估了平均342%(对方人群比例)
 
 - 下次应想对方是谁,动机是什么.
 - 喷子想通过攻击,获取什么
 
 - 社交媒体高估了极化
 - 认识棱镜中的自己
- 想吵的动机是什么
- 想解决问题?
 - 想获得关注?
 
 - 关注得是什么人
- 动机是什么
 
 - 我们的回应结果
- 改变了对方看法?
 - 加剧了对方观念?
 
 
 - 想吵的动机是什么
 - 打破棱镜
- 不要找最极端的
 - 从温和点的人来交谈
 - 不是非果即白,言语差异
 - 同一个人不同表述效果不同
 - 无能--老实
 - 自己想对方优点
 - 问题先行,而不是立场
 - 不要找归属感
 
 - 验证
- 贝尔自止而下的改革:新APP
 - 没有地位,加权等数据
 - 全匿名一对一交谈
 - 和谐温和,有理有据交谈
 - 但只能小众
 
 - 网类似赌博
- 反馈网期短
 - 因此小红更易上瘾
 - 结果明确
 - 对确定性的不断验证
 
 
人性对归属感的追求,扭曲了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人们试图在社交媒体上寻求地位和认可,导致了恶性循环,适成了喷了看起来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大.
		
文章评论